星期二, 2月 08, 2005
「偷情」的自由
老實說,「偷情」一片並沒有深深打動我。本以為若不是轟轟烈烈,至少也有幽情幾縷,到頭來,卻毫無特別感覺。
從影片過份簡單的背景和極為精緻的對白,可見改編自舞台劇的濃縮味道。好萊塢電影不鋪張時,就肯定在倚仗堅強的卡司,或標榜富盛名的台詞,此片為一例。這本不是件壞事,在太多浪漫愛情和刺激動作的席捲下,有點小品總是好的。然而,男女主角茱利亞‧羅勃茲和裘‧德絡的演出平平,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張力。女主角(安娜)原本該有的掙扎在緊繃的演出中僵化了,不夠動人;而男主角(丹)原本該風流撓種的矛盾也在太過耍帥和動輒掉淚的濫情中稀釋了,不夠深刻。反倒是男女配角(賴瑞、愛麗斯/珍,由克萊夫‧歐文、娜塔莉‧波曼飾演)的表現搶眼,只可惜劇情稍微牽強,有點硬把四個人物兜在一起,所以結局不出人意料,也不太能引我共鳴。
但是但是,此片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愛情的許多殘酷面被精準點到,像那一見鍾情的不負責任,說不愛就不愛的狠絕,召妓脫衣仍大膽談愛的不要臉……誰不曾在一段關係中出軌?誰敢說自己是完美的?誰又比誰更忠誠、更高尚?這些都是愛情最血淋淋的樣子!片頭尾曲輕輕哼著:「我無法將視線從你身上移開…我無法將思緒從你身上移開…」只是許多人或許沒有注意到,這首歌末了卻悄悄帶出一句「直到我找到新歡為止。」(Till I find somebody new)言下之意,一旦有了new,則一切掰掰。這就是愛情。
開場白滿分:「嗨,陌生人。」(Hello, stranger.)陌生是那麼的誘人,從偷情得來的快感就是這樣陌生而炫麗。然後,緊接著而來的是「我是你的陌生人,放馬過來!」(I’m your stranger, jump!)這句話讓我不得不聯想起愛情倫理大悲劇鐵達尼號(Titanic)中的「你跳,我也跳。」(You jump; I jump.)只不過後者是不顧一切的付出,而前者卻是掙扎萬分的誘惑。安娜無法承受第三者的罪惡感,所以選擇放手讓丹和愛麗斯的關係維持下去,然而事後安娜已有男友之時,卻又禁不住誘惑和丹偷歡。安娜在不斷逃避第三者身份的狀況下結婚,試圖結束第三者的關係,卻只換來對丈夫的不忠和背叛。簡言之,安娜因為拒絕面對第三者的罪,反而造成更大的悲劇。安娜沒有勇敢「放馬過來」、「放手一搏」,因而釀成無可挽救的四人痛苦。
不過安娜也不是唯一逃避的一人。丹在情感出軌後無法坦然面對愛麗斯,他發現他同時深愛兩個人,一個是他口中「天真無邪的可愛」(innocently lovable),另一個則是「不需要他」(she doesn’t need me)的成熟。在擺盪之間,他同時傷害了兩女,每當其中一女甩棄他,他便著急地尋找另一女的安慰。到頭來,兩人都離開了他,因為沒有人應該是另一個人的代替品。丹的舉動只證明了沒有人是丹的最愛。
這時,賴瑞飾演的安娜男友/丈夫角色便耐人尋味。他不虛矯,而是純粹的敢做敢說。他毫不避諱地跟安娜坦白他與妓女做愛,又縱情與愛麗斯進行報復安娜和丹的性愛(revenge fuck)。反正只要安娜回到他身邊,他什麼都做的出來。他的確是大男人、臭沙豬,但他卻是個真小人,活的很自我、很自在、很自由。
啊,自由!愛情的自由在何方?是否存在於對愛的選擇之中?我自由地選擇與你做愛,自由地選擇在一起或分手,自由地自我命名,自由地用某種身份愛你。那是輕飄飄的時光,沒有冗長的故事、沒有英雄、沒有愛……
And so it isJust like you said it would beLife goes easy on meMost of the timeAnd so it isThe shorter storyNo love, no gloryNo hero in her sky
老實說,「偷情」一片並沒有深深打動我。本以為若不是轟轟烈烈,至少也有幽情幾縷,到頭來,卻毫無特別感覺。
從影片過份簡單的背景和極為精緻的對白,可見改編自舞台劇的濃縮味道。好萊塢電影不鋪張時,就肯定在倚仗堅強的卡司,或標榜富盛名的台詞,此片為一例。這本不是件壞事,在太多浪漫愛情和刺激動作的席捲下,有點小品總是好的。然而,男女主角茱利亞‧羅勃茲和裘‧德絡的演出平平,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張力。女主角(安娜)原本該有的掙扎在緊繃的演出中僵化了,不夠動人;而男主角(丹)原本該風流撓種的矛盾也在太過耍帥和動輒掉淚的濫情中稀釋了,不夠深刻。反倒是男女配角(賴瑞、愛麗斯/珍,由克萊夫‧歐文、娜塔莉‧波曼飾演)的表現搶眼,只可惜劇情稍微牽強,有點硬把四個人物兜在一起,所以結局不出人意料,也不太能引我共鳴。
但是但是,此片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愛情的許多殘酷面被精準點到,像那一見鍾情的不負責任,說不愛就不愛的狠絕,召妓脫衣仍大膽談愛的不要臉……誰不曾在一段關係中出軌?誰敢說自己是完美的?誰又比誰更忠誠、更高尚?這些都是愛情最血淋淋的樣子!片頭尾曲輕輕哼著:「我無法將視線從你身上移開…我無法將思緒從你身上移開…」只是許多人或許沒有注意到,這首歌末了卻悄悄帶出一句「直到我找到新歡為止。」(Till I find somebody new)言下之意,一旦有了new,則一切掰掰。這就是愛情。
開場白滿分:「嗨,陌生人。」(Hello, stranger.)陌生是那麼的誘人,從偷情得來的快感就是這樣陌生而炫麗。然後,緊接著而來的是「我是你的陌生人,放馬過來!」(I’m your stranger, jump!)這句話讓我不得不聯想起愛情倫理大悲劇鐵達尼號(Titanic)中的「你跳,我也跳。」(You jump; I jump.)只不過後者是不顧一切的付出,而前者卻是掙扎萬分的誘惑。安娜無法承受第三者的罪惡感,所以選擇放手讓丹和愛麗斯的關係維持下去,然而事後安娜已有男友之時,卻又禁不住誘惑和丹偷歡。安娜在不斷逃避第三者身份的狀況下結婚,試圖結束第三者的關係,卻只換來對丈夫的不忠和背叛。簡言之,安娜因為拒絕面對第三者的罪,反而造成更大的悲劇。安娜沒有勇敢「放馬過來」、「放手一搏」,因而釀成無可挽救的四人痛苦。
不過安娜也不是唯一逃避的一人。丹在情感出軌後無法坦然面對愛麗斯,他發現他同時深愛兩個人,一個是他口中「天真無邪的可愛」(innocently lovable),另一個則是「不需要他」(she doesn’t need me)的成熟。在擺盪之間,他同時傷害了兩女,每當其中一女甩棄他,他便著急地尋找另一女的安慰。到頭來,兩人都離開了他,因為沒有人應該是另一個人的代替品。丹的舉動只證明了沒有人是丹的最愛。
這時,賴瑞飾演的安娜男友/丈夫角色便耐人尋味。他不虛矯,而是純粹的敢做敢說。他毫不避諱地跟安娜坦白他與妓女做愛,又縱情與愛麗斯進行報復安娜和丹的性愛(revenge fuck)。反正只要安娜回到他身邊,他什麼都做的出來。他的確是大男人、臭沙豬,但他卻是個真小人,活的很自我、很自在、很自由。
啊,自由!愛情的自由在何方?是否存在於對愛的選擇之中?我自由地選擇與你做愛,自由地選擇在一起或分手,自由地自我命名,自由地用某種身份愛你。那是輕飄飄的時光,沒有冗長的故事、沒有英雄、沒有愛……
And so it isJust like you said it would beLife goes easy on meMost of the timeAnd so it isThe shorter storyNo love, no gloryNo hero in her sky
星期一, 2月 07, 2005
雜感—鵝毛筆
「鵝毛筆」是到電影院去看的,心頭震撼的感覺至今難忘。 前陣子與朋友談及此片,漣漪再泛。
片中充滿中世紀衛道思想的電影:夾雜人性和理智的衝突、矛盾。 一方面人們渴望自由,所以沈溺放浪、大膽的異色文學中; 但另一方面人們壓抑,藉著倫理道德之名,懲罰那些勇於追求愛欲的人。
此片中書寫情色文學者薩德乃真有其人,也的確如片中所言,被害入獄而死。 而宗教的虛偽(不論是那個強娶少妻的老牧師—或法官、 以及克制慾望到最後發狂姦屍的神父),展露無疑,極盡諷寓。 瘋人院裡頭的人其實不瘋,最瘋的反而是那些偽道者,滿口仁義道德,卻言行不一。
末了,情色文學的書寫者被自己所熱愛的文字迫害, 裸身赤手以糞便(污穢的—生理的—膚淺的)去書寫他眼中的文學(高貴的—精神的—深沈的)。 糞便和文學看似對立,卻都是「人」的,所以應該同時存在。
末了,奔放甜美的女僕被自己所愛的情色文學活活殺死, 口中喃喃道出猥褻卻真切的字句,心中清楚這些話語的純潔和實在, 可是卻被那些被文字表面誤導的瘋人(暗指那些只看文字就下定論的人)刺殺。
末了,牧師被自己口中神聖的聖經毀滅, 他極力避免和排斥的罪惡,原來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魔障, 因為恐懼自己的邪惡,而拼命用禱告和訓誡掩飾脆弱的靈魂,但還是崩潰。
中古世紀的保守封閉,窒息了人性的真實面貌: 焚書(情色文學)、坑儒(情色文學作家)在西方社會同樣上演。 The quilt(鵝毛筆英文片名)指的是那枝筆,那枝寫盡人生的筆, 有些惡毒,有些無奈,但非常真確。
看完電影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暗暗靜靜的街道, 我卻彷彿聽見一片吶喊之聲,腦中充斥著影片中壯烈而詭譎的畫面。
「鵝毛筆」是到電影院去看的,心頭震撼的感覺至今難忘。 前陣子與朋友談及此片,漣漪再泛。
片中充滿中世紀衛道思想的電影:夾雜人性和理智的衝突、矛盾。 一方面人們渴望自由,所以沈溺放浪、大膽的異色文學中; 但另一方面人們壓抑,藉著倫理道德之名,懲罰那些勇於追求愛欲的人。
此片中書寫情色文學者薩德乃真有其人,也的確如片中所言,被害入獄而死。 而宗教的虛偽(不論是那個強娶少妻的老牧師—或法官、 以及克制慾望到最後發狂姦屍的神父),展露無疑,極盡諷寓。 瘋人院裡頭的人其實不瘋,最瘋的反而是那些偽道者,滿口仁義道德,卻言行不一。
末了,情色文學的書寫者被自己所熱愛的文字迫害, 裸身赤手以糞便(污穢的—生理的—膚淺的)去書寫他眼中的文學(高貴的—精神的—深沈的)。 糞便和文學看似對立,卻都是「人」的,所以應該同時存在。
末了,奔放甜美的女僕被自己所愛的情色文學活活殺死, 口中喃喃道出猥褻卻真切的字句,心中清楚這些話語的純潔和實在, 可是卻被那些被文字表面誤導的瘋人(暗指那些只看文字就下定論的人)刺殺。
末了,牧師被自己口中神聖的聖經毀滅, 他極力避免和排斥的罪惡,原來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魔障, 因為恐懼自己的邪惡,而拼命用禱告和訓誡掩飾脆弱的靈魂,但還是崩潰。
中古世紀的保守封閉,窒息了人性的真實面貌: 焚書(情色文學)、坑儒(情色文學作家)在西方社會同樣上演。 The quilt(鵝毛筆英文片名)指的是那枝筆,那枝寫盡人生的筆, 有些惡毒,有些無奈,但非常真確。
看完電影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暗暗靜靜的街道, 我卻彷彿聽見一片吶喊之聲,腦中充斥著影片中壯烈而詭譎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