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13, 2006
PERHAPS LOVE
有些電影,真的可以在演員、製作、導演等名字都還沒投上螢幕前,就已經吸引了我。燈暗,觀眾安靜下來,黑色的幕遲緩,所以鋼琴聲先清亮溫柔地洩。隨後是紛飛的雪,由細至密,暗示在幽微而又鋪天蓋地的冬季裡,愛情上演。
當「如果,愛」一片熱烈宣傳時,我總覺得好不搭調—和文類、和色彩、和人—都隱隱不對。用歌舞劇呈現悲哀,是種風險;用馬戲團花樣搭配,則是多餘;用帥哥美女賣相,又是老套。再來,則是我對愛情片一向的懷疑:究竟怎樣的愛情故事才叫錐心刺骨?三角嗎?背叛嗎?死別嗎?「如果,愛」裡頭沒一個表現的深刻,內容了無新意並稍嫌牽強:女孩兒為名為利靠出賣身體向上爬(去看看「阿根廷別為我哭泣」(Evita)吧)、被拋棄的糟糠男友又愛又恨地爭取重逢報復(這有什麼特別的嗎?)、被女孩睡上的導演明知被利用卻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愛」她(好啦,這部分是還不錯)。只能說唯美的畫面和震撼的音樂勉強祭出一絲催淚氣味,成功地讓在我座位斜前方的男士掉淚。
掉淚,是否就表示錐心?「鐵達尼」的確曾讓我掉淚,但那可是三個小時的堆砌、歷史的不幸和高三心靈脆弱交會下的偶然結果。「麥迪遜之橋」因為故事結局早被知道而只讓我嘆而不泣,「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又太濃、太造作地讓人哭不由衷。剩下的許多愛情片,要不是讓我一眼洞悉結局,就是場景情境過份誇張(「七月七日,晴」中全東京為女主角熄燈就是可怕的例子)。因為「爛片」似乎變多,使我開始厭煩自己的世故和犀利,為何浪漫常令我發笑、心碎多令我質疑。
不過,「如果,愛」的歌曲還是觸動了我;儘管我的批判意識再次無情地指責歌曲曲目不多且明顯和過去一些流行歌曲雷同(請比較「美麗故事」和許美靜「鐵窗」的副歌旋律,還有一首則類似「芝加哥」影片歌曲中女囚唸字開頭的那首歌)應該給張學友的高音更多發揮、幾位演員的歌聲普通。可是那動人的主題曲「你是愛我的」怒怨地唱出「你迷了我,我亂了你」,就算真正的愛起頭是錯的,難道結果也完了?最後只能卑微的說:也許,你是愛我的。其實心底頭想著的,卻是,因為,「我是愛你的」。是的!我為歌曲的壓抑而動容,我為無奈和徹底放棄而動情。整部電影只有這首歌了,只要這首歌了。
但一定要小心!如果,愛,只能這樣互相毀滅、互相辜負,是萬萬不能的!沒有永遠的狂放,沒有永遠的嫉妒,沒有永遠的執迷,更沒有永遠的邪惡。所以,換個Perhaps Love,好嗎?那首英文歌平靜的第一句: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或許愛是那安歇之所,是暴風雨中的庇護);然後In the time of trouble, when no one knows your name, the memory of love will see you through(在危難及在無人識你之時,愛的記憶將伴你渡過)。
我渴望的愛,應該屬於這種綿遠流長。而這是「如果,愛」在過份激情之後,給不了的。
有些電影,真的可以在演員、製作、導演等名字都還沒投上螢幕前,就已經吸引了我。燈暗,觀眾安靜下來,黑色的幕遲緩,所以鋼琴聲先清亮溫柔地洩。隨後是紛飛的雪,由細至密,暗示在幽微而又鋪天蓋地的冬季裡,愛情上演。
當「如果,愛」一片熱烈宣傳時,我總覺得好不搭調—和文類、和色彩、和人—都隱隱不對。用歌舞劇呈現悲哀,是種風險;用馬戲團花樣搭配,則是多餘;用帥哥美女賣相,又是老套。再來,則是我對愛情片一向的懷疑:究竟怎樣的愛情故事才叫錐心刺骨?三角嗎?背叛嗎?死別嗎?「如果,愛」裡頭沒一個表現的深刻,內容了無新意並稍嫌牽強:女孩兒為名為利靠出賣身體向上爬(去看看「阿根廷別為我哭泣」(Evita)吧)、被拋棄的糟糠男友又愛又恨地爭取重逢報復(這有什麼特別的嗎?)、被女孩睡上的導演明知被利用卻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愛」她(好啦,這部分是還不錯)。只能說唯美的畫面和震撼的音樂勉強祭出一絲催淚氣味,成功地讓在我座位斜前方的男士掉淚。
掉淚,是否就表示錐心?「鐵達尼」的確曾讓我掉淚,但那可是三個小時的堆砌、歷史的不幸和高三心靈脆弱交會下的偶然結果。「麥迪遜之橋」因為故事結局早被知道而只讓我嘆而不泣,「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又太濃、太造作地讓人哭不由衷。剩下的許多愛情片,要不是讓我一眼洞悉結局,就是場景情境過份誇張(「七月七日,晴」中全東京為女主角熄燈就是可怕的例子)。因為「爛片」似乎變多,使我開始厭煩自己的世故和犀利,為何浪漫常令我發笑、心碎多令我質疑。
不過,「如果,愛」的歌曲還是觸動了我;儘管我的批判意識再次無情地指責歌曲曲目不多且明顯和過去一些流行歌曲雷同(請比較「美麗故事」和許美靜「鐵窗」的副歌旋律,還有一首則類似「芝加哥」影片歌曲中女囚唸字開頭的那首歌)應該給張學友的高音更多發揮、幾位演員的歌聲普通。可是那動人的主題曲「你是愛我的」怒怨地唱出「你迷了我,我亂了你」,就算真正的愛起頭是錯的,難道結果也完了?最後只能卑微的說:也許,你是愛我的。其實心底頭想著的,卻是,因為,「我是愛你的」。是的!我為歌曲的壓抑而動容,我為無奈和徹底放棄而動情。整部電影只有這首歌了,只要這首歌了。
但一定要小心!如果,愛,只能這樣互相毀滅、互相辜負,是萬萬不能的!沒有永遠的狂放,沒有永遠的嫉妒,沒有永遠的執迷,更沒有永遠的邪惡。所以,換個Perhaps Love,好嗎?那首英文歌平靜的第一句: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或許愛是那安歇之所,是暴風雨中的庇護);然後In the time of trouble, when no one knows your name, the memory of love will see you through(在危難及在無人識你之時,愛的記憶將伴你渡過)。
我渴望的愛,應該屬於這種綿遠流長。而這是「如果,愛」在過份激情之後,給不了的。
星期二, 1月 10, 2006
第三者
忘了聽誰說過,任何搞婚外情或劈腿的男性都應該看看「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這樣他們或許就會比較安分一點了。的確,如果你的愛車被潑硫酸、家中寵物被宰還放在鍋中煮給你看、小孩放學被誘拐走消失大半天、洗澡洗一半被人拿刀砍,那麼我想,男士們的確會三思而後行囉!
這是最自然不過的出軌—Michael Douglas飾演的成功律師Dan在出差的週末一夜風流,和Glenn Close飾演的陌生中年女子Alex發生關係。事後Dan理所當然地回到甜蜜的家庭生活中,殊不知他以為的逢場作戲卻是Alex眼裡的生死契闊。Alex一度想與Dan再續前緣,但Dan擺明了不想再有任何干係;癡迷而憤怒的Alex開始強勢地介入,先是不間斷地打電話到Dan的辦公室及住處,進而以買屋為由登堂入室拜訪Dan的妻子。就在Dan打算徹底撇清關係時,Alex則說她已經懷了Dan的小孩,並執意要生。絕望的Dan選擇搬家、躲避,但在Alex行為越來越瘋狂之後選擇向妻子告解。妻子沒有原諒,Alex也沒有放棄,最後Alex闖入家中想玉石俱焚地殺死Dan與妻子時,被Dan之妻一槍射死。故事末了,Dan與妻幸福相擁,彷彿一切從未發生。
本片導演Adrian Lyne向來擅長處理偷情的內心戲,他的近作「出軌」(Unfaithful)、「小情人」(Lolita一九九七版)都在描述主人翁禁不起愛慾誘惑而大膽地不倫、不忠。有趣的是,這些故事裡的罪人總是那麼有血有肉、義正嚴詞地面對自己的淪喪,即便是悔恨交加也選擇繼續活下去。這不禁讓我想問:這些第三者、偷腥人是否有其正當性?
說真的,Alex雖然作法殘忍且明顯地失了心智,但她所處位置給她的壓力、她要求Dan該負的責任、甚至是她一見鍾情式的愛,卻都是合情合理。Alex沒有婚姻的束縛,反倒是Dan背叛了深愛他的天真妻子和無邪小孩;Alex選擇迎接小生命,反倒是Dan寧願付錢了事地壓迫Alex墮胎。看到這裡,我只能說這根本是設計來醜化第三者的影片,把第三者視為邪惡、破壞和諧家庭的化身,哪怕那個家庭可能早就支離破碎、夫妻都已貌合神離。在影片中,Dan被詮釋成仍然深愛家庭只是「不小心」的男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男人克制不了自己的下體,在外頭插完一個換一個,滿口甜言蜜語但沒一句承諾?回家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維護現有的工作、留住太太去照顧小孩和年邁雙親,方便自己再繼續尋花問柳?
Alex所代表的抓狂第三者,或許是歷史的犧牲品:因為過去在東西社會裡,文化縱容男人去養小的、包二奶、納妾,而文化同時教誨女人去忍讓、寬恕、自憐以及「學會老二哲學」,最後結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人都錯、兩人都沒錯。不幸的是,男人的危機總在向正牌老婆搖尾乞憐之後得以化解,反倒是第三者多半身敗名裂甚至鋃鐺入獄。不論如何,那些最一開始出軌、劈腿的人才是萬惡淵藪,不是嗎?更多的心力應該放在教訓這些把生理需求當藉口、把心靈空虛當春藥的人之上。
忘了聽誰說過,任何搞婚外情或劈腿的男性都應該看看「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這樣他們或許就會比較安分一點了。的確,如果你的愛車被潑硫酸、家中寵物被宰還放在鍋中煮給你看、小孩放學被誘拐走消失大半天、洗澡洗一半被人拿刀砍,那麼我想,男士們的確會三思而後行囉!
這是最自然不過的出軌—Michael Douglas飾演的成功律師Dan在出差的週末一夜風流,和Glenn Close飾演的陌生中年女子Alex發生關係。事後Dan理所當然地回到甜蜜的家庭生活中,殊不知他以為的逢場作戲卻是Alex眼裡的生死契闊。Alex一度想與Dan再續前緣,但Dan擺明了不想再有任何干係;癡迷而憤怒的Alex開始強勢地介入,先是不間斷地打電話到Dan的辦公室及住處,進而以買屋為由登堂入室拜訪Dan的妻子。就在Dan打算徹底撇清關係時,Alex則說她已經懷了Dan的小孩,並執意要生。絕望的Dan選擇搬家、躲避,但在Alex行為越來越瘋狂之後選擇向妻子告解。妻子沒有原諒,Alex也沒有放棄,最後Alex闖入家中想玉石俱焚地殺死Dan與妻子時,被Dan之妻一槍射死。故事末了,Dan與妻幸福相擁,彷彿一切從未發生。
本片導演Adrian Lyne向來擅長處理偷情的內心戲,他的近作「出軌」(Unfaithful)、「小情人」(Lolita一九九七版)都在描述主人翁禁不起愛慾誘惑而大膽地不倫、不忠。有趣的是,這些故事裡的罪人總是那麼有血有肉、義正嚴詞地面對自己的淪喪,即便是悔恨交加也選擇繼續活下去。這不禁讓我想問:這些第三者、偷腥人是否有其正當性?
說真的,Alex雖然作法殘忍且明顯地失了心智,但她所處位置給她的壓力、她要求Dan該負的責任、甚至是她一見鍾情式的愛,卻都是合情合理。Alex沒有婚姻的束縛,反倒是Dan背叛了深愛他的天真妻子和無邪小孩;Alex選擇迎接小生命,反倒是Dan寧願付錢了事地壓迫Alex墮胎。看到這裡,我只能說這根本是設計來醜化第三者的影片,把第三者視為邪惡、破壞和諧家庭的化身,哪怕那個家庭可能早就支離破碎、夫妻都已貌合神離。在影片中,Dan被詮釋成仍然深愛家庭只是「不小心」的男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男人克制不了自己的下體,在外頭插完一個換一個,滿口甜言蜜語但沒一句承諾?回家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維護現有的工作、留住太太去照顧小孩和年邁雙親,方便自己再繼續尋花問柳?
Alex所代表的抓狂第三者,或許是歷史的犧牲品:因為過去在東西社會裡,文化縱容男人去養小的、包二奶、納妾,而文化同時教誨女人去忍讓、寬恕、自憐以及「學會老二哲學」,最後結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人都錯、兩人都沒錯。不幸的是,男人的危機總在向正牌老婆搖尾乞憐之後得以化解,反倒是第三者多半身敗名裂甚至鋃鐺入獄。不論如何,那些最一開始出軌、劈腿的人才是萬惡淵藪,不是嗎?更多的心力應該放在教訓這些把生理需求當藉口、把心靈空虛當春藥的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