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9, 2004

2004/1/29
電影筆記
Autumn Marathon「秋天的馬拉松」

莫里哀式的悲喜劇(tragicomedy),向以尖酸刻薄的小人物生活,道盡塵世無奈和憤怒,這也是Autumn Marathon灰黑情緒的表現。

拍攝於一九七九年,正是俄國最嚴肅、枯燥的一段歲月。Autumn Marathon故事中的一切也都看似那麼單調而沒有希望:主人翁Andre是保守的大學教授;教的是與國民生計無關、不痛不癢的文學;課餘的工作是做沒有自我的翻譯,還因為熱心而被同行搶了飯碗;感情上有一位小有年紀的情婦,和憂鬱平庸的太太;住在國宅似的公寓,有擾人粗俗的鄰居和每天拖拉他晨跑的外籍教授。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循環地過。

Andre爛好人的個性,沒有說「不」的勇氣,永遠讓他人決定自己的命運,就這樣活到了四、五時的年歲。如片名「秋天」,他已經邁入生命的後半階段,卻完全無法掌握或領會活著的意義和過程。碰到事情猶豫不決,使他謊話連篇,說一個謊只為了cover up另外一個謊。到最後終於說了真話,反倒沒人相信。又如片名「馬拉松」,生命對他而言又臭又長,慘的不是那拖泥帶水、沒有盡頭;而是根本是在幫別人跑。好不容易片尾一切皆輸,想來總算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不料別人又來同情,生活再度沒了方向。

有時反思,覺得生活的確有很大的一部份在為別人而活。小時候唸書是為了爸媽,青少年談戀愛為了對方,中壯年工作為了家庭,老年隱居為了子女。一生像跑步,這是很精妙的比喻:有些人短跑,燦爛但即刻凋零;有些人長跑,漫長而無邊。何者好?

影片中許多動人的小細節,都在促使觀眾回顧自己生命的歷程。譬如中老年的Andre女兒離家,前一天才來告知,卻是要來錄一段爸媽唱歌的聲音作紀念。兩老強顏歡笑的唱著,好像夕陽中搖搖欲墜的細瘦花梗,勉強搖曳著。這不就是許多「空巢期」父母的狀況嗎?而現在小孩個人主義強,哪顧得什麼「子欲養而親不待」呢?這樣說或許太衛道了,但畢竟是台灣近年社會變遷的實況。另外,小老婆的現象台灣怎會少,台商不算,其實還真有許多女孩甘願這樣耗費青春,守著一段不可能的童話故事。其中的男人外表看似堅強,其實內心總是軟弱的,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還拖累別人幸福。

或許,這個社會不是病了,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