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元甲中尋找黃飛鴻,及中國
中國近代史不好唸,尤其是清末民初那段,最折煞人。四起的梟雄和沒斷過的外辱創造了背不勝背的人名、年代和事件,短短數十年可以豬羊變色、局勢翻改,連中文字都可以由古典入白話、由繁體入簡體。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我都難抑心中的澎湃熱情,多麼希望能向那些開疆闢土的愛國烈士獻上一點敬意;觀賞以這一時代為背景的電影,更會激起我微不足道的莊敬自強和略顯不合時宜的同仇敵慨。
在看霍元甲之前,我多少在堆砌和醞釀重溫這種激昂的情緒。可惜,這部影片讓我徹底的失望。過多不甚有深意的武打場面(過於血腥而沒有武術美感)、對主人翁性格生命的膚淺描述(一下子是紈袴子弟、一下子又變得情深意重)、屢次出現但顯得多餘的角色(路旁的瘋子、鄉野守候的女孩),使得全片變得鬆散而太過造作。最後和西方高手打擂臺的劇情,弄得好像是中西對決一樣悲壯,可是只讓人覺得在造神。一屆武夫的有勇無謀怎能代表中國呢?我看著看著只覺得中國近代殘存的武術智慧就這樣在商業電影的炒作中餿掉了。
記得小學第一次看義大利導演貝特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末代皇帝」,眼睜睜看著清朝的腐敗和中國的衰落,混合著自己留美時受過的種族歧視傷害,朦朧間就是知道中國人當自強。許多人或許心有戚戚焉,是以「當自強」的電影在一九九零年代暴紅,以黃飛鴻系列為首,逐一揭開北洋海軍的無能、太平天國的瘋狂、頤和團的愚勇等中國最不堪的一面。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中國武術和中國傳統在面對西方船艦砲利時的無奈和謙遜。我們同電影中的人物一起嘆息,感慨國族多舛的命運、反省中國的陋習和問題,並燃起更加努力的志向。
今日,中國是崛起了,但這個中國卻沒有避過經濟成長帶來的虛榮貪婪。在一海峽之隔的台灣,則長年為自身的定位所苦,人民連自己是哪一國人都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是另一個謙遜,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也不妄自菲薄的黃飛鴻。我或許是太入戲,但希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句話講的中國人,有我。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