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2004/1/24
Last Samurai「末代武士」
又是一個全球化的例子,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被好萊塢包裝販賣,賺人熱淚、奔騰熱血:冬天看這部片子很是時候,因為給人一股暖。
老實說,乍聞片名有點俗,便以為沒啥好看。加上阿湯哥獨照霸佔電影海報,有如個人秀,想來更是商業、灑狗血到不行,沒想到內容卻出乎意料的精緻。雖不能說不煽情,譬如大決戰部分分和美國人介入日本內政的情節真有些誇張,但大體上來說卻還算收斂,至少沒有什麼激情裸戲(呵)。
劇情主要描述明治維新時,日本內部大臣之間因為西化和反西化兩派內鬥,加上天皇年幼軟弱,所以產生的一場內戰。這是根據實際發生在一八七七年,日本鹿兒島上的武士大臣反叛的故事改編。由於當時的確是懷抱理想而戰,所以後人現在還是立碑建像紀念壯烈犧牲的戰士們。我倒不太在意湯姆克魯斯的角色,反而是深深為影片中唯美的日本民間文化所吸引。當然,這也可能是美化後的刻板印象,但別人好的地方,還是要去學習。
譬如日本人視服務,或「侍」,為一種榮譽(honor),這是老一輩日本人的美德。在我去過的日式小酒店裡果真如此,服務生認真、細膩,一點也不認為做台灣人眼中的「小弟」有什麼不好,還在店內洗手間旁貼上小字條,指出服務的「高尚」之所在,令人佩服。同樣與此相關的,就是每個人都以無比的專注力做分內的事,不論是洗衣煮飯,練劍坐禪、習字耕種,都是那麼心悅誠服。比起來,我血液中驍勇湘軍的因子,固然使我衝勁十足,但也讓我不夠沈穩、忍耐力不足。
其他令我有感觸的都是小細節:滿園的櫻花盛放,那是日本大將軍死前讚嘆的完美境界。但記得以前讀到,初春櫻花盛開短暫,凋落極為迅速有如驟雨急落;這也往往暗示了一種悲劇英雄,在功成名就的瞬間消逝,讓人永遠惋惜。還有那泉水邊沐浴的寡女,喪夫之餘,堅忍照顧殺夫仇人。悠悠的恨啊,被仔細地隱藏,只在憤怒和危急的當口拔刀自衛,只有在生離死別的剎那才原諒並承認心中的愛。集纖細和強韌於一身,東方之珠也。
過去台灣或許受到大中國歷史仇恨和缺乏自知的自大心態干擾,使我們的歷史課本甚少提及東亞各國的文化脈絡。最親近的鄰居,反而我們最不瞭解。尤其是日本,畢竟殖民過台灣,對台灣近代史的影響深遠。年節在老家花蓮附近遊逛,目睹許多日據痕跡,典雅的神舍老院、規劃有致的村里、高階將領的松林別館等;今日花蓮原住民、客籍、閩越、外省四分,如何錯落在這些殖民地址上,怎能不研究?
有人說,台灣本土文化許多都是日本文化的在地化(有人也批做粗俗化),那麼我們愛戀這塊土地,就要去瞭解影響它的重要因子。歷史課本上簡略的介紹日本斷代史,什麼大和文化、平安朝、幕府時代,然後就立刻跳到明治和近代的軍國主義,許多文化轉折和累積都沒有細究,兩千年還佔不到課本的二十頁。簡單來說,日本文化絕不只是近幾小子、AV女優、相撲或手機電玩,至少,我著迷的似乎不是這些。
我承認自己洋化了點,但突然,在美式的電影中,我領悟了一點東方的永恆。
Last Samurai「末代武士」
又是一個全球化的例子,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被好萊塢包裝販賣,賺人熱淚、奔騰熱血:冬天看這部片子很是時候,因為給人一股暖。
老實說,乍聞片名有點俗,便以為沒啥好看。加上阿湯哥獨照霸佔電影海報,有如個人秀,想來更是商業、灑狗血到不行,沒想到內容卻出乎意料的精緻。雖不能說不煽情,譬如大決戰部分分和美國人介入日本內政的情節真有些誇張,但大體上來說卻還算收斂,至少沒有什麼激情裸戲(呵)。
劇情主要描述明治維新時,日本內部大臣之間因為西化和反西化兩派內鬥,加上天皇年幼軟弱,所以產生的一場內戰。這是根據實際發生在一八七七年,日本鹿兒島上的武士大臣反叛的故事改編。由於當時的確是懷抱理想而戰,所以後人現在還是立碑建像紀念壯烈犧牲的戰士們。我倒不太在意湯姆克魯斯的角色,反而是深深為影片中唯美的日本民間文化所吸引。當然,這也可能是美化後的刻板印象,但別人好的地方,還是要去學習。
譬如日本人視服務,或「侍」,為一種榮譽(honor),這是老一輩日本人的美德。在我去過的日式小酒店裡果真如此,服務生認真、細膩,一點也不認為做台灣人眼中的「小弟」有什麼不好,還在店內洗手間旁貼上小字條,指出服務的「高尚」之所在,令人佩服。同樣與此相關的,就是每個人都以無比的專注力做分內的事,不論是洗衣煮飯,練劍坐禪、習字耕種,都是那麼心悅誠服。比起來,我血液中驍勇湘軍的因子,固然使我衝勁十足,但也讓我不夠沈穩、忍耐力不足。
其他令我有感觸的都是小細節:滿園的櫻花盛放,那是日本大將軍死前讚嘆的完美境界。但記得以前讀到,初春櫻花盛開短暫,凋落極為迅速有如驟雨急落;這也往往暗示了一種悲劇英雄,在功成名就的瞬間消逝,讓人永遠惋惜。還有那泉水邊沐浴的寡女,喪夫之餘,堅忍照顧殺夫仇人。悠悠的恨啊,被仔細地隱藏,只在憤怒和危急的當口拔刀自衛,只有在生離死別的剎那才原諒並承認心中的愛。集纖細和強韌於一身,東方之珠也。
過去台灣或許受到大中國歷史仇恨和缺乏自知的自大心態干擾,使我們的歷史課本甚少提及東亞各國的文化脈絡。最親近的鄰居,反而我們最不瞭解。尤其是日本,畢竟殖民過台灣,對台灣近代史的影響深遠。年節在老家花蓮附近遊逛,目睹許多日據痕跡,典雅的神舍老院、規劃有致的村里、高階將領的松林別館等;今日花蓮原住民、客籍、閩越、外省四分,如何錯落在這些殖民地址上,怎能不研究?
有人說,台灣本土文化許多都是日本文化的在地化(有人也批做粗俗化),那麼我們愛戀這塊土地,就要去瞭解影響它的重要因子。歷史課本上簡略的介紹日本斷代史,什麼大和文化、平安朝、幕府時代,然後就立刻跳到明治和近代的軍國主義,許多文化轉折和累積都沒有細究,兩千年還佔不到課本的二十頁。簡單來說,日本文化絕不只是近幾小子、AV女優、相撲或手機電玩,至少,我著迷的似乎不是這些。
我承認自己洋化了點,但突然,在美式的電影中,我領悟了一點東方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