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鵝毛筆
「鵝毛筆」是到電影院去看的,心頭震撼的感覺至今難忘。 前陣子與朋友談及此片,漣漪再泛。
片中充滿中世紀衛道思想的電影:夾雜人性和理智的衝突、矛盾。 一方面人們渴望自由,所以沈溺放浪、大膽的異色文學中; 但另一方面人們壓抑,藉著倫理道德之名,懲罰那些勇於追求愛欲的人。
此片中書寫情色文學者薩德乃真有其人,也的確如片中所言,被害入獄而死。 而宗教的虛偽(不論是那個強娶少妻的老牧師—或法官、 以及克制慾望到最後發狂姦屍的神父),展露無疑,極盡諷寓。 瘋人院裡頭的人其實不瘋,最瘋的反而是那些偽道者,滿口仁義道德,卻言行不一。
末了,情色文學的書寫者被自己所熱愛的文字迫害, 裸身赤手以糞便(污穢的—生理的—膚淺的)去書寫他眼中的文學(高貴的—精神的—深沈的)。 糞便和文學看似對立,卻都是「人」的,所以應該同時存在。
末了,奔放甜美的女僕被自己所愛的情色文學活活殺死, 口中喃喃道出猥褻卻真切的字句,心中清楚這些話語的純潔和實在, 可是卻被那些被文字表面誤導的瘋人(暗指那些只看文字就下定論的人)刺殺。
末了,牧師被自己口中神聖的聖經毀滅, 他極力避免和排斥的罪惡,原來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魔障, 因為恐懼自己的邪惡,而拼命用禱告和訓誡掩飾脆弱的靈魂,但還是崩潰。
中古世紀的保守封閉,窒息了人性的真實面貌: 焚書(情色文學)、坑儒(情色文學作家)在西方社會同樣上演。 The quilt(鵝毛筆英文片名)指的是那枝筆,那枝寫盡人生的筆, 有些惡毒,有些無奈,但非常真確。
看完電影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暗暗靜靜的街道, 我卻彷彿聽見一片吶喊之聲,腦中充斥著影片中壯烈而詭譎的畫面。
「鵝毛筆」是到電影院去看的,心頭震撼的感覺至今難忘。 前陣子與朋友談及此片,漣漪再泛。
片中充滿中世紀衛道思想的電影:夾雜人性和理智的衝突、矛盾。 一方面人們渴望自由,所以沈溺放浪、大膽的異色文學中; 但另一方面人們壓抑,藉著倫理道德之名,懲罰那些勇於追求愛欲的人。
此片中書寫情色文學者薩德乃真有其人,也的確如片中所言,被害入獄而死。 而宗教的虛偽(不論是那個強娶少妻的老牧師—或法官、 以及克制慾望到最後發狂姦屍的神父),展露無疑,極盡諷寓。 瘋人院裡頭的人其實不瘋,最瘋的反而是那些偽道者,滿口仁義道德,卻言行不一。
末了,情色文學的書寫者被自己所熱愛的文字迫害, 裸身赤手以糞便(污穢的—生理的—膚淺的)去書寫他眼中的文學(高貴的—精神的—深沈的)。 糞便和文學看似對立,卻都是「人」的,所以應該同時存在。
末了,奔放甜美的女僕被自己所愛的情色文學活活殺死, 口中喃喃道出猥褻卻真切的字句,心中清楚這些話語的純潔和實在, 可是卻被那些被文字表面誤導的瘋人(暗指那些只看文字就下定論的人)刺殺。
末了,牧師被自己口中神聖的聖經毀滅, 他極力避免和排斥的罪惡,原來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魔障, 因為恐懼自己的邪惡,而拼命用禱告和訓誡掩飾脆弱的靈魂,但還是崩潰。
中古世紀的保守封閉,窒息了人性的真實面貌: 焚書(情色文學)、坑儒(情色文學作家)在西方社會同樣上演。 The quilt(鵝毛筆英文片名)指的是那枝筆,那枝寫盡人生的筆, 有些惡毒,有些無奈,但非常真確。
看完電影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暗暗靜靜的街道, 我卻彷彿聽見一片吶喊之聲,腦中充斥著影片中壯烈而詭譎的畫面。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