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30, 2004

茶泡飯的滋味

據說,這是小津自己評為 regrettably “in”successful的作品(破破的英文,哈)。大戰前1939年寫出的劇本,到戰後1952年才開拍完成,其間小津的心境必然已有所轉變,雖然在影片最後加上短短五分鐘的一段新詮釋,仍難以扭轉整部片子的基調,也難怪小津可能不滿。

之前看過小津的《秋刀魚之味》(後來才知道這是小津最後一部作品),談不上極愛,卻有種對藝術品的欣賞。直覺小津的片子就是那麼的溫潤自在,像塊質地堅韌而光滑舒適地寶玉,不是翠綠色,而是淡淡一抹紅暈。雖然《秋》片中對「魚」的著墨不多,但果真如品嚐日本烤魚一樣,必須細緻挑剔骨刺鮮肉,吃畢還是雲淡風清。小津片子向來有著一種和現代揮汗躁進截然不同的風情,《茶泡飯》亦若是。

我個人或許更偏愛《茶》片,因為主角是女子,看事情的觀點也是陰柔。那種媒妁夫妻的無奈忍讓,新時代女性的放肆熱情,都是街頭巷尾常見的事情,但卻都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考驗。丈夫出軌、丈夫憨笨、丈夫遜於自己等種種,女人可以怎麼辦?茶泡飯是不是解藥?說真的,我不認為。小津還是太保守。他推薦那種粗茶拌飯,試圖說服天下痴男怨女換換口味,嚐點平實的美好。可是他忘了,沒有吃過山珍海味,又怎能體會平凡?男女多半還是要去吃些苦頭,才能暢飲泉水的甘甜,人性就是如此。就算知曉茶泡飯的滋味,也不見得能一生一世不後悔。到頭來,還是得當自強。

小津慣用的拍攝手法,在這部片中出現不少。像是低視線(榻榻米視線)的運用,讓觀眾與劇中人物更能相融。鏡頭的不斷連接,製造日常生活的瑣碎感。運用許多空鏡頭、過渡鏡頭、長拍、戶外靜物景(又反映出小津美術水墨的背景),使整部片子鬆散而無高潮,卻格外符合市民生活的步調。小津認為家庭的各種問題起源於大時代,是結構性悲劇。升斗小民能做的就是謹守本分,珍惜點滴的韻味。聽起來很日本吧~沒錯,小津在西方世界(甚至在台灣也是)就是那麼的日本原汁原味。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