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3/4
電影筆記—「半生緣」
看完「半生緣」一片,心頭迴響著的,不是影片劇情的可惜可嘆,卻是原著者張愛玲的事故憂傷。
故事始於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一男(沈世鈞)一女(顧曼楨)在工作場合認識,進而相知相戀。無奈女方有舞女姊姊(顧曼璐)的陰影,男方則因家裡壓力而缺少奮不顧身的勇氣,一場齟齬讓已經定情的兩人賭氣分離,並陰錯陽差的再也無法回頭。女方被做過舞女而不孕的姊姊,以及色欲薰心的姊夫(祝鴻才)陷害,懷了姊夫小孩並被軟禁。男方苦尋不到女方,以為她已嫁人,也就悻悻然另娶(石翠之)。誰知娶的竟是男方好友(許叔惠)暗戀的對象,使得好友黯然赴美。女逃出後得知男已婚,便從此孤獨的到鄉間教書,直到姊姊過世,才回到上海照顧小孩。偶然遇見男子,互相傾訴才知前因後果,可惜悠悠十四年已過,回頭也是百年身。鏡頭停在兩人在初識的餐廳裡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的畫面,漸漸轉向隔壁桌熱鬧的年輕男女,喧囂和孤寂的兩樣心境,盡在不言中。忽然,畫面一轉,回到十四年前男子熱心在半夜獨自幫女主角找遺失手套的一幕,男子手電筒的光照到了失落的紅手套,他歡欣的撿起,嘴角一笑。豈知接下來的歲月,有多少辛酸?
老實說,許鞍華是位有口碑的導演,導過的片子都試圖探索人性的深沈,拍的成不成功是一回事,至少是有用心在尋覓那份感覺的。無奈「半生緣」一片弄得有些不痛不癢,愛的含蓄但做作、恨的有理但淺薄、哀的遺憾但不令人惋惜。從戲份的安排來看,明明吳倩蓮飾演的顧曼楨是本片主角,導演卻又砍不下配角梅豔芳飾演的顧曼璐的戲份,落得觀眾注意力分散,且男主角黎明飾演的沈世鈞變得彷彿無關緊要。就拍攝手法來看,戲中穿插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旁白,以及時空交錯的畫面,似乎是追憶的口吻,畫面也有flashback,但這些都只佔了全片五分鐘不到,而且零零落落,根本難以造成今昔對比,且造成觀眾的混亂。影片拍攝的諸多小問題,多少破壞了精心營造的三、四零年代上海氣氛,也削弱了戲劇張力。觀眾多半仍能抓住故事的脈絡和其中悲哀之處,卻難以深深感動。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罪導演或演員。而是,要用短短一百三十分鐘的戲,展現張愛玲筆下千古的怨,真的不容易。從影片諸多小細節裡,看得出導演捕捉張愛玲小說的用心:譬如前面提到的手套,貫穿了整部電影,從一開始還手套而定情(覓得真愛),到女主角用心買手套想送給男方(回報真心),卻因故未果(真愛難了),到最後倒序回到找到手套的那一瞬間(失而復得—暗示兩人十四年後相見,但為時已「晚」),頗有象徵的意義(記得余光中曾寫過一首「手套與愛」的詩作,說手套的英文glove去掉了g就是love,或許英文能力佳的張愛玲,也同樣聯想過這個諧音啊)。小說中提到的許多預言性的暗示也在片中呈現,譬如兩人初識要合照,卻碰巧沒了底片,後來只剩一張三人合照(註定的三人行)。又像是暗夜女主角受辱,門外悲喜交雜的姊姊望著被放出籠子的鳥兒亂飛,驚嚇和自由同時出現,充滿矛盾。
該怎麼說才好?張愛玲,這個名字中就帶著「愛」的女人,在她孤傲的生命裡,曾經真「愛」過幾回?為什麼能寫出這般滿腹怨尤的小說?許多人說過,張愛玲的小說都是悲劇,到最後她自己的生活也成了悲劇之一,背負著漢奸罪名與胡蘭成相愛卻被棄,遠渡重洋和疼愛他的老先生也過不了多少相伴的日子。大半的生命在家、國的層層纏繞中窒息,晚年孑然一身,死後擁抱大海。這樣的人,這樣沒太多希望、沒有太多作夢空間的女子,才能釋放出最尖酸、最妒恨的能量,寫出讓人咬牙切齒的文章。觀賞「半生緣」,讓我更清楚瞭解到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不是攪亂情緒的池水,而是喚起對作者的憐憫。
電影筆記—「半生緣」
看完「半生緣」一片,心頭迴響著的,不是影片劇情的可惜可嘆,卻是原著者張愛玲的事故憂傷。
故事始於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一男(沈世鈞)一女(顧曼楨)在工作場合認識,進而相知相戀。無奈女方有舞女姊姊(顧曼璐)的陰影,男方則因家裡壓力而缺少奮不顧身的勇氣,一場齟齬讓已經定情的兩人賭氣分離,並陰錯陽差的再也無法回頭。女方被做過舞女而不孕的姊姊,以及色欲薰心的姊夫(祝鴻才)陷害,懷了姊夫小孩並被軟禁。男方苦尋不到女方,以為她已嫁人,也就悻悻然另娶(石翠之)。誰知娶的竟是男方好友(許叔惠)暗戀的對象,使得好友黯然赴美。女逃出後得知男已婚,便從此孤獨的到鄉間教書,直到姊姊過世,才回到上海照顧小孩。偶然遇見男子,互相傾訴才知前因後果,可惜悠悠十四年已過,回頭也是百年身。鏡頭停在兩人在初識的餐廳裡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的畫面,漸漸轉向隔壁桌熱鬧的年輕男女,喧囂和孤寂的兩樣心境,盡在不言中。忽然,畫面一轉,回到十四年前男子熱心在半夜獨自幫女主角找遺失手套的一幕,男子手電筒的光照到了失落的紅手套,他歡欣的撿起,嘴角一笑。豈知接下來的歲月,有多少辛酸?
老實說,許鞍華是位有口碑的導演,導過的片子都試圖探索人性的深沈,拍的成不成功是一回事,至少是有用心在尋覓那份感覺的。無奈「半生緣」一片弄得有些不痛不癢,愛的含蓄但做作、恨的有理但淺薄、哀的遺憾但不令人惋惜。從戲份的安排來看,明明吳倩蓮飾演的顧曼楨是本片主角,導演卻又砍不下配角梅豔芳飾演的顧曼璐的戲份,落得觀眾注意力分散,且男主角黎明飾演的沈世鈞變得彷彿無關緊要。就拍攝手法來看,戲中穿插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旁白,以及時空交錯的畫面,似乎是追憶的口吻,畫面也有flashback,但這些都只佔了全片五分鐘不到,而且零零落落,根本難以造成今昔對比,且造成觀眾的混亂。影片拍攝的諸多小問題,多少破壞了精心營造的三、四零年代上海氣氛,也削弱了戲劇張力。觀眾多半仍能抓住故事的脈絡和其中悲哀之處,卻難以深深感動。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罪導演或演員。而是,要用短短一百三十分鐘的戲,展現張愛玲筆下千古的怨,真的不容易。從影片諸多小細節裡,看得出導演捕捉張愛玲小說的用心:譬如前面提到的手套,貫穿了整部電影,從一開始還手套而定情(覓得真愛),到女主角用心買手套想送給男方(回報真心),卻因故未果(真愛難了),到最後倒序回到找到手套的那一瞬間(失而復得—暗示兩人十四年後相見,但為時已「晚」),頗有象徵的意義(記得余光中曾寫過一首「手套與愛」的詩作,說手套的英文glove去掉了g就是love,或許英文能力佳的張愛玲,也同樣聯想過這個諧音啊)。小說中提到的許多預言性的暗示也在片中呈現,譬如兩人初識要合照,卻碰巧沒了底片,後來只剩一張三人合照(註定的三人行)。又像是暗夜女主角受辱,門外悲喜交雜的姊姊望著被放出籠子的鳥兒亂飛,驚嚇和自由同時出現,充滿矛盾。
該怎麼說才好?張愛玲,這個名字中就帶著「愛」的女人,在她孤傲的生命裡,曾經真「愛」過幾回?為什麼能寫出這般滿腹怨尤的小說?許多人說過,張愛玲的小說都是悲劇,到最後她自己的生活也成了悲劇之一,背負著漢奸罪名與胡蘭成相愛卻被棄,遠渡重洋和疼愛他的老先生也過不了多少相伴的日子。大半的生命在家、國的層層纏繞中窒息,晚年孑然一身,死後擁抱大海。這樣的人,這樣沒太多希望、沒有太多作夢空間的女子,才能釋放出最尖酸、最妒恨的能量,寫出讓人咬牙切齒的文章。觀賞「半生緣」,讓我更清楚瞭解到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不是攪亂情緒的池水,而是喚起對作者的憐憫。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