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滋味
小時候,買零食甜點是件值得期待的事。不只因為能享受香脆的洋芋片或入口即化的軟糖慕思,還因為可以得到隨著甜美口感而來的小贈品—譬如乖乖的漫畫系列、脆笛蘇的戰士玩具,或最平板的抽獎券或抵換券。這些小德小惠和現在7-11推出的Kitty系列磁鐵或迪士尼公仔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公仔可以一次就買得到全套,說真的還比較容易獲取;但隨零食包附贈的漫畫、玩具就算不斷購買也不見得蒐集的完全。所以,沒什麼零用錢的小朋友無法大手筆「投資」,就只好眼巴巴羨慕別人,或低聲下氣借別人的有趣贈品來看看玩玩。零食的滋味無法抗拒,匱乏的滋味也無法消失。
是啊!當我看到「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時,這種童年專屬的甜蜜和匱乏一下子湧上心頭。巧克力工廠這個結合了孩童幻想樂園和大人殘酷世界的故事並不是第一次被搬上大螢幕。早在1971年,這個出自英國作家Roald Dahl奇幻小說的故事便已經被改編成電影並風靡一時。在那時電影特效還很有限的情況下,小朋友已經被螢幕上七彩的棒棒糖森林、晶亮的泡泡樂園和濃郁的巧克力河流所震撼。更叫人震撼的,或許還是躲藏在這一切甜蜜背後的陰影:巧克力工廠創始人Willy Wonka,一位脾氣古怪、遺世獨立的老頭兒。他看似好客地邀請世界上五位小朋友參觀他偌大的無人工廠,卻又一一捉弄懲罰了這些小朋友。最後,觀眾會發現,所有的感官享受只是一層糖衣,包裹著老人無盡的孤獨和厭世。
對照兩次影片的名字(1971年版的名字為: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就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重點不同。2005年版把重心放在純真善良的小孩Charlie身上,看小Charlie如何充滿夢想、努力堅持、孝順、善良而最後獲得和Willy共同經營工廠的獎賞。這等無比樂觀的調子,無疑是在宣揚家庭倫理的價值。雖說畫面精緻而情節緊湊,卻不免流於典型好萊塢闔家觀賞的溫馨濫情。反觀1971年版則比較貼近原著地把乖誕老人的心情表露出來。Wonka的憤世嫉俗,小孩的你爭我奪、家長的貧富差距、大環境的民生凋蔽,整個六、七零年代社會的問題都毫無保留地攤在眼前。尤其在這個版本的最後,Charlie依舊無法克制自己的好奇而偷嚐工廠食品。說真的,這才是人生,這才是孩子,這才是甜點的致命吸引力。
記得自己是在十歲左右時看了1971年版巧克力工廠。在那之前沒多久,我剛好參觀了真實的美國巧克力王國—Hershey’s位於賓州南邊的總工廠。Hershy’s是北美洲最大的巧克力生產者,也是全美最大的巧克力品牌,台灣也有進口非常多它的商品。Hershey’s將整個小鎮(Derry Township)買了下來,改造成以巧克力工廠為中心的遊樂區,連路名都是Chocolate Ave.(巧克力大道)或Cocoa Ave.(可可大道)。幼小的我還能清楚描繪乘坐導覽車進入工廠內部的樣子,各種巧克力製造設備、巧克力小常識等等天花亂墜。而位於導覽廳的大型巧克力賣場則根本就是真實版的巧克力天堂。那次的參訪經驗讓我深深體驗到美國人對巧克力的狂熱,後來在看電影時也格外能理解那種巧克力與西方社會人生經驗的密不可分。所以,我實在很欣賞把這種最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小甜點變成主題,進而做社會批判反省的影片。在甜食面前,我們都毫無矯飾地顯出人性基本的脆弱。在甜食面前,社會的不正義和問題更是得以凸顯。在甜食面前,大人小孩都平等了。在這樣一部異想天開的影片中,我們的夢想被滿足了,可是我們真的不缺乏了嗎?這或許才是影片要逼問的吧!
巧克力的苦中帶甜,或許正是童年的滋味。宛如黃春明「蘋果的滋味」裡描述的違建區小孩,在被爸爸被美國外交人員撞倒受傷後,才有機會被招待吃對他們來說是天價的蘋果,吃完後還莫名的失望,難道如此昂貴的蘋果竟有酸味?到底什麼才是甜?是完全的滿足還是永遠的期待?
小時候,買零食甜點是件值得期待的事。不只因為能享受香脆的洋芋片或入口即化的軟糖慕思,還因為可以得到隨著甜美口感而來的小贈品—譬如乖乖的漫畫系列、脆笛蘇的戰士玩具,或最平板的抽獎券或抵換券。這些小德小惠和現在7-11推出的Kitty系列磁鐵或迪士尼公仔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公仔可以一次就買得到全套,說真的還比較容易獲取;但隨零食包附贈的漫畫、玩具就算不斷購買也不見得蒐集的完全。所以,沒什麼零用錢的小朋友無法大手筆「投資」,就只好眼巴巴羨慕別人,或低聲下氣借別人的有趣贈品來看看玩玩。零食的滋味無法抗拒,匱乏的滋味也無法消失。
是啊!當我看到「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時,這種童年專屬的甜蜜和匱乏一下子湧上心頭。巧克力工廠這個結合了孩童幻想樂園和大人殘酷世界的故事並不是第一次被搬上大螢幕。早在1971年,這個出自英國作家Roald Dahl奇幻小說的故事便已經被改編成電影並風靡一時。在那時電影特效還很有限的情況下,小朋友已經被螢幕上七彩的棒棒糖森林、晶亮的泡泡樂園和濃郁的巧克力河流所震撼。更叫人震撼的,或許還是躲藏在這一切甜蜜背後的陰影:巧克力工廠創始人Willy Wonka,一位脾氣古怪、遺世獨立的老頭兒。他看似好客地邀請世界上五位小朋友參觀他偌大的無人工廠,卻又一一捉弄懲罰了這些小朋友。最後,觀眾會發現,所有的感官享受只是一層糖衣,包裹著老人無盡的孤獨和厭世。
對照兩次影片的名字(1971年版的名字為: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就可以看出兩個版本的重點不同。2005年版把重心放在純真善良的小孩Charlie身上,看小Charlie如何充滿夢想、努力堅持、孝順、善良而最後獲得和Willy共同經營工廠的獎賞。這等無比樂觀的調子,無疑是在宣揚家庭倫理的價值。雖說畫面精緻而情節緊湊,卻不免流於典型好萊塢闔家觀賞的溫馨濫情。反觀1971年版則比較貼近原著地把乖誕老人的心情表露出來。Wonka的憤世嫉俗,小孩的你爭我奪、家長的貧富差距、大環境的民生凋蔽,整個六、七零年代社會的問題都毫無保留地攤在眼前。尤其在這個版本的最後,Charlie依舊無法克制自己的好奇而偷嚐工廠食品。說真的,這才是人生,這才是孩子,這才是甜點的致命吸引力。
記得自己是在十歲左右時看了1971年版巧克力工廠。在那之前沒多久,我剛好參觀了真實的美國巧克力王國—Hershey’s位於賓州南邊的總工廠。Hershy’s是北美洲最大的巧克力生產者,也是全美最大的巧克力品牌,台灣也有進口非常多它的商品。Hershey’s將整個小鎮(Derry Township)買了下來,改造成以巧克力工廠為中心的遊樂區,連路名都是Chocolate Ave.(巧克力大道)或Cocoa Ave.(可可大道)。幼小的我還能清楚描繪乘坐導覽車進入工廠內部的樣子,各種巧克力製造設備、巧克力小常識等等天花亂墜。而位於導覽廳的大型巧克力賣場則根本就是真實版的巧克力天堂。那次的參訪經驗讓我深深體驗到美國人對巧克力的狂熱,後來在看電影時也格外能理解那種巧克力與西方社會人生經驗的密不可分。所以,我實在很欣賞把這種最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小甜點變成主題,進而做社會批判反省的影片。在甜食面前,我們都毫無矯飾地顯出人性基本的脆弱。在甜食面前,社會的不正義和問題更是得以凸顯。在甜食面前,大人小孩都平等了。在這樣一部異想天開的影片中,我們的夢想被滿足了,可是我們真的不缺乏了嗎?這或許才是影片要逼問的吧!
巧克力的苦中帶甜,或許正是童年的滋味。宛如黃春明「蘋果的滋味」裡描述的違建區小孩,在被爸爸被美國外交人員撞倒受傷後,才有機會被招待吃對他們來說是天價的蘋果,吃完後還莫名的失望,難道如此昂貴的蘋果竟有酸味?到底什麼才是甜?是完全的滿足還是永遠的期待?
2 Comments:
寫得真好!!!你這些觀影心得有沒有考慮出版或發表呢?內容那麼紮實,值得讓跟多人分享你的心得。
看電影是我從小養成的嗜好,而文字則是我抒發的方式。最希望的是能把一些小小的感動和同好分享,也期待能看到不同的看法和迴響。
謝謝你的鼓勵:)讓我有點不好意思,但也很開心囉~~~
張貼留言
<< Home